当前位置:首页 > 职场 > 职场规划 > 小心职场过劳 学会自我调节

小心职场过劳 学会自我调节

时间:2012-06-07 16:20:20

人气:9280

编辑:管理员

标签:

  过度的疲劳感和压力让很多人将工作从“乐趣”变成了“义务”,这一方面与相关机构不会为员工减压有关,另一方面也与个人有着过高的“自我要求”,以及缺乏有效的放松方法有关。

    

 小心职场过劳 学会自我调节

      2012年4月27日晚上11点,吴玉明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,揉揉酸胀的眼睛,伸出麻木的手指敲打了几下键盘,把自己MSN的签名改为“今夜,我依然在路上”,然后,关掉电脑站起身来。楼道里安静极了,有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,他借着微弱的灯光,锁上门转身往外走,墙上映照出一个背着电脑包疲倦而孤独的剪影。

     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20天加班。在这间位于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开发公司里,他戏称自己为“IT民工”。就在吴玉明加班的这些天里,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了“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”。报告收取了全国3万余份有效问卷,显示有30.3%的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10小时及以上,17%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,35.35%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,只有17.35%的人每天工作不足8个小时。

       7天×24小时似乎都在工作

       每隔5分钟,李英就会看一眼她的黑莓手机。看着记者不解的目光,她笑了笑解释:“知道这个手机意味着什么吗?7天×24小时永远在工作状态。”这款商务手机以强大的电子邮件功能闻名,而李英所在的公司,是全球顶尖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,所有通知和领导的指示,都通过邮件发到邮箱。“不管我在吃饭、睡觉还是周末和家人出去玩,只要收到邮件就必须马上查看和回复。”李英说,公司里几乎每个人都用黑莓,据说“9·11”时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,唯一能接收邮件的手机,只有黑莓。“很多同事和我一样,好像患上强迫症,每隔几分钟看一次手机,上厕所也带着,生怕错过任何邮件。”

       26岁的刘毅和李英在同一家公司做审计员。审计的工作分淡季和旺季,一般春节后最忙碌。“每天深夜别人休息时,我们却在办公室忙得热火朝天。黑漆漆的夜里,整个大厦只有我们公司这几层灯火通明,美其名曰"银腰带"。”刘毅说,去年听到同类公司里有年轻员工猝死的消息,大家紧张了一阵,但很快就过去了。“能怎么样呢?你要么习惯,要么离开。”大部分人的选择是,半夜十一二点灰头土脸地打车回家,第二天早晨8点半再“容光焕发”地来公司。

       彭笑笑去年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,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。这个工作看似清闲,可每到下班时间,没有一个人能按时走。“大家都没什么事,但就是不走。每个人对着电脑发呆,好像谁赖到最后谁厉害。”大家都不走,笑笑也不敢走。时间久了她才明白,原来大家都在等处长先走,生怕领导觉得自己没有卖力气工作。

       据“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”显示,职场人平均工作时间为8.66小时,“加班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。更有部分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7.7小时,远远高于法律规定的每周工作40个小时。此外,有2/3的人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;从家里到单位平均往返时间最长的城市是北京,为1.32小时;约2/3的职场人最近半年没有过休假旅行。

       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

       “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。”这是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写下的预言。很不幸,在今天的中国成为了现实。有调查显示,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%,处于“过劳”状态的接近六成。与此直接相关的是“过劳死”这一现象。据报道,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,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,其中,中青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。1998年,北京120急救中心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只有80多名,但到了2011年,这一数字已上升为270多名。没完没了的加班、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很多人处于一种“没有喘息”的状态,给身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
       大脑缺血、缺氧。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长期疲劳、睡眠不足会降低大脑的血氧水平。大脑只占人体总重的3%—4%,却消耗人体20%—30%的血氧,高于其他脏器10倍以上。一旦它长期得不到休息,就会引起脑功能衰退,表现为记忆力减退、易怒等。睡眠不足对大脑颞叶皮质的影响尤为明显,而这一部位与人的情绪、学习、记忆有关,对大脑活动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。

     

 小心职场过劳 学会自我调节

      心肺功能下降。

      心脏每分钟要向全身运送5000毫升的血液,一生泵血所作的功,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。如此劳累的器官,让它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有氧运动和睡眠。而调查显示,全国职场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.33小时,工作时间较长的人,睡眠时间为6.88小时;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,平均每周不到1小时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魏盟指出,夜间是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时候,如果打乱它的规律,对心脏的损害会很大。此外,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证实,经常承受压力的人,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其他人要高2倍。

      引发各种精神疾病。

      王国荣说,缺少足够的休息和运动,每天早出晚归连晒太阳的时间都没有,导致大脑合成5—羟色胺和多巴胺的能力下降。研究表明,这两种物质与10种以上的精神疾病有关,比如抑郁症、强迫症、失眠、偏头疼等。

      除了对健康造成的危害,工作中无止境的疲劳感还加重了整个社会的喧嚣与浮躁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,“沉重的工作压力、不断加班”背后体现的,是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、物质与金钱的社会发展阶段。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超过了对人生命的尊重,对价值、尊严、幸福、快乐的追求。很少人能做到心态平和,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。

      为员工减压势在必行

      过度的疲劳感和压力让很多人将工作从“乐趣”变成了“义务”,这一方面与相关机构不会为员工减压有关,另一方面也与个人有着过高的“自我要求”,以及缺乏有效的放松方法有关。

      为了减轻员工压力,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美国一些公司就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制度,员工可以自己选择上下班时间,只要保证每天工作够8小时,或每周工作够40小时就可以。很多公司设立了心理和法律热线,并为员工提供各种生活服务,如美国雅虎公司的员工可以在公司内享受按摩、剪发、洗车、看牙等服务。欧洲则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掀起了“为员工减压”运动,至今有95%的大公司和85%的中小企业都向员工提供减压帮助,包括在办公室摆放绿色植物、公司里开健身房等。就连一向以“过劳”闻名的日本,也逐渐不再把“卖命工作”看成一件值得夸耀的事。很多公司在体检中为员工增加了“心理健康检查”项目,并严格控制加班时间,在全国都设立了“防止过劳死中心”。

      夏学銮认为,公司帮助减压能起到一部分作用,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自我放松。自我压力可能来自“害怕不能晋级”、“想挣更多的钱”等心理,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,但一定要注意适度调节。过分攀比会让人产生挫折感,把金钱作为成功与否的衡量目标,也容易把自己绑在欲望的车轮上,跟着这辆疯狂的列车永无止境地走下去。专家们建议,职场人应学会一些日常减压的小方法,比如看恐怖片、放声大哭、画画、拥抱大树、放声高歌等。面对疲劳和压力,积极应对永远好过于消极逃避。

    

 小心职场过劳 学会自我调节

      如果你因为现实需要,无法减少工作量,另一个解决办法是,管理你的一天,减少压力上门。

      职场白领五招减压助养身心

      1、不一样的早晨

      你每天上班前通常做些什么呢?

      有项研究发现,你的工作压力经常与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有关。如果你常一早起来在餐桌前对家人抱怨工作,或在匆忙间和人起冲突,恐怕工作压力指数又往上跳了一格。

      专家建议你,给自己不一样的早晨,做个伸展操或冥想,或利用赶车通勤时做几道深呼吸。带著平静的心情上班,处理事情会比较有耐性。

      2、不要处在真空

      紧张、充满压力的工作容易滋生孤立无助感,心理学家强调,长期放任自己独处在如无菌室的工作环境中,找不到出口的压力将一点点吞噬掉健康。麦斯庆博士建议,利用午餐或下班后找同事聊天,要“很具体地说出挫折”,共同找出问题和压力源后,再想办法解决。必要时,可以告诉主管,你所承受的压力已经影响到工作士气和产出了。

      3、工作环境立大功

       环顾一下座位四周,是令你感到舒服或者心情更糟?好的工作环境是活力来源之一,既可减少压力,也有助健康。

      你可以做什么?

      a、整理桌子

      清除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,该入档案的资料迅速归位,杂乱的办公室会有颗杂乱的心。 

      b、调整位子

      有些人会不时闯入工作场域,增加不必要的压力,你可以将桌子转向面对入口,或在桌前的墙壁上挂镜子,这样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谁正朝你走来。

      或者将桌子靠墙,能稳定情绪。

      c、找自然光

      日光灯其实不利工作。对人体最好的照明当属自然光,但室内自然光无法提供充分照明,不妨自己加装灯泡型桌灯,这种拟似自然光的灯泡,对视力或情绪都有益。

      4、睡个午觉

      研究证实,午睡能放松心情、减轻压力。专家研究发现,许多老板甚至设计一个空间,供员工小睡。他建议,花15~30分钟(不要超过30分钟,否则进入深睡期,醒来感觉更累)打个盹,下午的工作表现会更好。

      5、敢于放假

      有些人不敢休假,担心工作做不完、想求更好的表现加深老板印象等。事实上,休假是解除压力、增强创造力的好时机。多珍惜休假的权利,改善疏忽已久的家人关系吧。休假归来,你将浑身是劲。

   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
相关阅读
本类导航
本类排行
相关标签
本类推荐
栏目热点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 | Sitemap |

生活吧女性网Copyright@ 2020-2030 备案号:皖ICP备09002404号-8

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如有侵犯你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我们!